7月11日,由福州科技館與福州科技館氣象知識分館聯合主辦的“走進氣象臺 探索風雨真相”閩都科普研學行活動在福建省氣象臺圓滿收官。盡管活動當日遭遇強降雨天氣,但所有報名家庭均準時到場。參與者們懷著對氣象科學的濃厚興趣,共同開啟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氣象探索之旅。

活動首站來到科普實訓觀測場。即便下著雨,孩子們依舊興致高昂,撐著小傘緊跟講解員,近距離觀察百葉箱、雨量筒、溫濕度傳感器、光電式數字日照計等各種氣象觀測設備。通過實地學習,孩子們了解氣象觀測設備的基本組成、觀測原理及采集方法,直觀感受到日常天氣預報背后的科學支撐,體會到氣象科學的奧秘與嚴謹。

推開福建氣象史志館的門,時光仿佛倒回百年前。講解員帶領大家穿越時空,見證福建氣象事業從萌芽到成熟的壯闊歷程。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歷史實物,將福建氣象的發展變遷生動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講解員重點講述了我國第一部天氣雷達的誕生歷程,生動再現了氣象工作者在艱苦條件下堅持科研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孩子們。


在史志館的公共氣象服務展區,講解員詳細介紹了防雹增雨火箭彈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的作用,包括增雨和防雹減災等,還描述了其基本的使用流程和發射原理,生動的講述讓孩子們仿佛親眼看到了當時工作的場景,更直觀地了解到科技在應對氣象災害中的應用。
氣象數據中心是氣象數據的“聚集地”和“處理站”,海量的觀測數據從各地匯集而來。在這一站,講解員展示了數據接收、處理和存儲的全過程,孩子們看著屏幕上各種地面觀測數據、氣象雷達圖以及衛星云圖等資料,認識到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氣象預報預測中的關鍵作用,深刻感受到科技對氣象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接著,講解員帶著大家參觀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孩子們了解各部門的預警信息如何傳播到大家手中的,如何將處理好的預警信息傳播數據轉化為精準的預報預警信息,看著他們嚴謹地校驗信息、選擇發布渠道、監控傳播效果,日復一日地保障著每一條預警信息能及時觸達大眾。這讓孩子們直觀了解到,從數據分析到信息發布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專業與細致,真切感受到氣象工作在守護公眾安全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與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預警信息的發布終端并非只有專業氣象平臺,還有各類“上天入地”的方式。例如海面上航行的漁船可以通過衛星接收信息,在災難現場斷網斷電的情況下,我們有專屬的應急指揮,在學習及人群密集的活動場所有我們的預警信息終端屏,更有像新華都超市和永輝超市的電子價牌,在特殊時期也會承擔起給大眾預警的功能,不僅互聯網的渠道預警信息還能更加精準的針對有需要的目標人群靶向發布,成為貼近市民生活的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活動接近尾聲時,大家重點學習了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嚴謹治學、執著探索氣象科學的精神,以此激勵孩子們向科學家看齊。最后,在講解員帶領下,孩子們動手制作太陽能衛星模型,在實踐中加深對氣象觀測輔助技術的理解,為此次研學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此次“走進氣象臺 探索風雨真相”主題研學活動,不僅讓青少年學到豐富的氣象知識,更培養了他們不畏風雨、勇于探索的精神。福州科技館與福州科技館氣象知識分館將持續深化合作,攜手打造更多優質科普活動,助力青少年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